当前位置:首页 > 凯氏定氮法测定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价

凯氏定氮法测定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价

[导读]: 测定总氮时样品的稀释和量取以及实际消 耗硫酸滴定液体积、测量重复性 、硫酸滴定液的浓度标定和稀释是凯氏定氮法测定人血白蛋白含量不确定度的主 要因素,通过分析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对试验进行优化,可使测定结果更加可靠。

 蛋白质含量是人血白蛋白质量评价的重要指 标。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征合 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本文对凯氏定氮法测 定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不确定度来源和大小 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初步探讨在运用该方法的过程 中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人血白蛋白以及食品( 尤 其是乳制品) 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提供一定参考。  实验材料及条件

1. 1 仪器及试药 仪器: 自动定氮仪(Ge r h a r d tVa p o de s t 30 Di g e s t S y s t e m); 玻璃仪器( 1、2、10 mL移液管; 20、100 mL 容量瓶; 25 mL酸式滴定管) , 20 ℃下校准。
试药: 人血白蛋白( 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公 司生产,批号为 20070830,规格为 20%, 10 g); 0. 005 mo l ·L -1硫酸滴定液 ( 本所化学室标定 ); 10%钨酸钠溶液; 0. 33 mo l ·L -1 硫酸溶液; 2%硼酸 溶液; 40%氢氧化钠溶液;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 示液; 98%硫酸; 无水硫酸钠; 硫酸铜。

1. 2 实验室环境 温度变化范围: ( 20±4)℃。  

方法

2. 1 试验过程 按照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三部[ 1 ] 的规定,测定人 血白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过程见图 1。2. 2 建立数学模型 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 W的计算公式为:
W(%)=C PN×6. 25×1/10×1/20×r e p×100% 其中, C P N=C TN– C NPN

C T N=(V T 4– V 0) ×(V T 1 / V T 2) ×0. 140 1 ×C D/0. 005 × (V D 1 /V D 2)/V T 3 C NPN=(V N4– V 0)×(V N1/ V N 2)×0. 140 1 ×C D/0. 005 × (V D1/ V D2) / V N 3 r e p为总重复性因子。 以 y 表示 W , x i 表示第 i 个影响参数,得 y的合 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y )= ∑ n i =1c 2 iu 2(x i )= ∑∑ n i=1u 2(y , x i ) 其中 c i 为灵敏系数,记为偏导 y / x ;u (y , x i) 为由 x i 不确 定度引起的 y的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分析

3. 1 不确定度的来源 从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流程图来看,凯 氏定氮法测定蛋白含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 9个 方面: 1) 试验重复性; 2) 标定硫酸滴定液浓度; 3) 稀释 硫酸滴定液; 4) 测定总氮稀释样品; 5) 滴定总氮吸取 样品; 6) 滴定总氮实际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 7) 测 定非蛋白氮稀释样品; 8) 滴定非蛋白氮吸取样品; 9) 滴定非蛋白氮实际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

3. 2 不确定度 u (x i) 的量化分析

3. 2. 1 由试验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 (r e p ) 按药典标准对人血白蛋白样品平行测定 6次,结 果见表 1。 定规程》查得, A级 10. 0 mL移液管和 A级 100 mL 容量瓶的允许偏差分别为 ±0. 02和 ±0. 10 mL [2] , 近似于三角形分布 [ 3] , 换算成校准不确定度分别 为: 0. 02/60. 5 =0. 008 2 mL , 0. 10/60. 5 =0. 041 mL 。 该容量瓶和移液管均在 20 ℃校准。本实验室温 度变化范围为( 20 ± 4)℃,近似于矩形分布。水的膨 胀系数为 2. 1 × 10 4。换算成温度不确定度分别为: ( 10. 0×2. 1×10-4 ×4)/30.5 =0. 0048 mL ( 100×2. 1×10-4 ×4) /30. 5 =0. 048 mL 由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V D1)=( 0. 008 22 +0. 004 82) 0. 5 =0. 009 5 mL u(V D2)=( 0. 0412 +0. 048 2) 0. 5 =0. 064 mL u(V D1/ V D 2)= [( 0. 009 5/10. 0) 2 +( 0. 064/100) 2] 0. 5 ×0. 1 =0. 000 11

3. 2. 4 测定总氮稀释样品(V T 1 /V T 2) 引入的不确定 度 u(V T 1/ V T 2) 由《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可知, A级 1. 0 mL 移液管和 A级 20 mL容量瓶的允许偏差分别为 ±0. 007和 ±0. 02 mL [ 2] ,近似于三角形分布[ 3] ,换 算成校准不确定度分别为: 0. 007/60. 5 =0. 0029 mL 0. 02/60. 5 =0. 008 2 mL 换算成温度不确定度分别为: 1. 0×2. 1×10-4 ×4/3 0. 5 =0. 000 48 mL 20×2. 1×10-4 ×4/30. 5 =0. 0097 mL 由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V T 1)=( 0. 00292 +0. 00048 2) 0. 5 =0. 002 9mL u(V T 2)=( 0. 00822 +0. 00972) 0. 5 =0. 0127 mL u(V T 1 /V T 2)= [( 0. 002 9/1. 0) 2 +( 0. 012 7/20) 2] 0.5 ×0. 05 =0. 000 15

3. 2. 5 滴定总氮吸取样品( V T 3) 引入的不确定度 u ( V T 3) 与“3. 2. 4”项相同, A级 1. 0 mL移液管的的校准 不确定度为 0. 0029 mL ,温度不确定度为0. 00048 mL 。 由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V T 3)=( 0. 00292 +0. 00048 2) 0. 5 =0. 002 9mL

3. 2. 6 滴定总氮实际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 (V T 4 -V 0) 引入的不确定度 u(V T 4 -V 0) 1) 肉眼判断终点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已包含在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 (r e p ) 中,此处不 再考虑; 2) 滴定管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由《常用玻 璃量器检定规程》可知, 25. 0 mL的 A级滴定管其最 大容量的允许偏差为 ±0. 04 mL [2] ,近似于三角形 分布[ 3] ,换算成校准不确度为:0. 04/60. 5 =0. 0164 mL V T 4 =12. 36 mL V 0 =0. 35 mL 温度不确定度分别为: 12. 36×2. 1×10-4 ×4/30. 5 =0. 006 0 mL 0. 35×2. 1×10 -4 ×4/30. 5 =0. 000 2mL 上述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 (V T 4)=( 0. 016 42 +0. 006 02) 0.5 =0. 0175 mL u (V 0)=( 0. 016 42 +0. 000 22) 0. 5 =0. 016 4 mL u (V T 4 -V 0)=( 0. 017 52 +0. 01642) 0.5 =0. 0240 mL

3. 2. 7 测定非蛋白氮稀释样品(V N 1 / V N 2 ) 引入的 不确定度 u(V N 1 / V N 2) 由《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可知, A级 2. 0 mL 移液管和 A级 20 mL容量瓶的允许偏差分别为 ±0. 010和 ±0. 02 mL [ 2 ] ,近似于三角形分布[3] ,换 算成校准不确定度分别为: 0. 010/60. 5 =0. 004 1 mL 0. 02/60. 5 =0. 0082 mL 温度不确定度分别为: 2. 0×2. 1×10-4 ×4/30. 5 =0. 00097mL 20×2. 1×10-4 ×4/30. 5 =0. 009 7 mL 由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 (V N 1)=( 0. 00412 +0. 000972) 0.5 =0. 0042 mL; u (V N 2)=( 0. 00822 +0. 00972) 0. 5 =0. 0127 mL; u (V N 1 /V N2)= [ ( 0. 0042/2. 0) 2 +( 0. 0127/20) 2] 0. 5 ×0. 1= 0. 000 22

3. 2. 8 滴定非蛋白氮吸取样品(V N 3) 引入的不确定 度 u (V N 3) u (V N3) 即由 5. 0 mL移液管引入的不确定度。 由《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可知, A级 5. 0 mL移 液管的允许偏差为 ±0. 015 mL [ 2] ,近似于三角形分 布[ 3] ,换算成校准不确定度为: 0. 015/60. 5 =0. 006 2 mL温度不确定度为:
5. 0×2. 1×10-4 ×4/3 0. 5 =0. 002 4mL 由上述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V N3)=( 0. 006 22 +0. 002 42) 0. 5 =0. 006 6 mL

3. 2. 9 滴定非蛋白氮实际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 (V N 4 -V 0) 引入的不确定度 u (V N 4 -V 0) 1) 肉眼判断终点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已被包含 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r e p) 中,在此 处不再考虑。2) 滴定管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查标 准得 25. 0 mL的 A级滴定管其最大容量的允许偏 差为 ±0. 04 mL [ 2 ] ,近似于三角形分布[ 3 ] ,换算成校 准不确度为: 0. 04/60. 5 =0. 016 4 mL V N 4 =6. 15 mL V 0 =0. 35mL 温度不确定度分别为: 6. 15×2. 1×10-4 ×4/30. 5 =0. 003 0 mL 0. 35×2. 1×10-4 ×4/30. 5 =0. 000 2 mL 上述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 u(V N4)=( 0. 016 42 +0. 003 02) 0. 5 =0. 016 7 mL u(V 0)=( 0. 01642 +0. 00022) 0. 5 =0. 0164 mL u(V N 4 -V 0)=( 0. 016 72 +0. 01642) 0. 5 =0. 023 4mL

3. 3 不确定分量及各分量分析 在不确定度表达式中,假如 y(x 1, x 2, …, x i) 对 x i 是线性或与 x i 相比其 u (x i) 较小,偏导( y / x ) 可 近似为: y / x ≈{y [ x i+u(x i) ] -y(x i )} /u (x i ) 将 u (x i) 计入,获得因 x i 不确定度引起的 y的不 确定度 u(y , x i) [ 4] ,即: u(y , x i)≈y {x 1, x 2…[x i+u (x i ) ]…x n}-y (x 1, x 2, …, x i , …, x n) 根据上式,由各不确定分量 u( x i) 进行计算可得到 对应的 u ( y , x i) ,结果见表 2。

3.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根据表 2结果,可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为: u c= ∑ n i=1 u 2(y , x i )=0. 62% 扩展不确定度(U) 的计算公式为: U=k ·u c 置信因子(k ) 取 2,即置信概率为 95%,可得: U=0. 62% ×2=1. 2% 故人血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 W(%) 可表示为 ( 104. 7±1. 2)%。  

讨论
根据小分量不确定度不足最大分量不确定度的 1/3时,小分量不确定度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则[ 4] ,由 以上的评定结果可看出,本方法测定结果的不确度 主要来源于 6个分量: 测定总氮稀释样品的不确定 度 u(V T 1/ V T 2 ) 、滴定总氮吸取样品的不确定度 u (V T 3) 、测量重复性 u(r e p) 、标定硫酸滴定液浓度 的不确定度 u (C D) 、滴定总氮实际消耗硫酸滴定液 的不确定度 u (V T 4 -V 0) 、稀释硫酸滴定液的不确定 度 u (V D 1 /V D 2) 。 在试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均为 A级,因此不能 通过提高仪器的精密度改善结果, 但可采取下述2个措施降低本方法的不确定度。 1) 使用较大规格的移液管。 u(V T 1 / V T 2 ) 与 u(V T 3)较大的原因是 1. 0 mL移液管引入的不确定 度明显大于较大规格的移液管。故在使用本方法测 定样品时,在样品量允许的前提下,通过重新设计试 验步骤,在吸取样品时选用较大规格的移液管,将能 显著降低 u (V T 1 /V T 2) 与 u (V T 3) 。 2) 使用合适的自动化仪器进行样品消化及滴定, 同时规范试验操作,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将能有效控 制试验过程中产生的随机误差,从而降低 u (r e p ) 。

相关文章